【27】倪海厦《伤寒论》视频文字整理——太阳证,服桂枝汤表未解,之后碰到的问题处理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1:45 点击次数:90
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【2.47】“太阳病”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“桂枝汤”。《伤寒论》一直在讲桂枝汤,为什么?桂枝汤不单单是指刚开始得到病时可以用,没有吃桂枝汤,只要一段时间以后太阳中风症状还在,还是适合桂枝汤,都是以发汗来治疗中风症。就是这个意思。附倪师注解《伤寒论》中该条下的解释:这条辨的意思在说:治病是以脉证为重,时间再久,如果还是桂枝汤证,照样开桂枝汤,不是只有七天,病情不一样,中医用症状来区分,来开药。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“葛根汤”就好了。可见本条侧重在外证未解这句,不论病之时日多少,苟无“里有虚寒”,概与汗解,即里有实证热证,亦以汗解为先,此为仲师之心法。【2.48】“太阳病”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”主之。附倪师《注解伤寒论》中该条下的解释:平常太阳证的时候,一定是解表发汗,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, 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,全身的感觉很明显,血整个往下走,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,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,结果病人感觉微喘,病人没有结胸,如有微喘,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,攻下攻错了,就是“桂枝加厚朴杏仁”,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,杏仁润肺润气。太阳伤寒感冒、里寒表寒,又咳很久,检查没有“小青龙汤证”,也没有“大青龙汤证”,问怕不怕冷?不怕冷,也不怕热,风吹得很难过,有一点流汗,有咳嗽,“桂枝汤”没有讲咳嗽?有!就是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”。所以常常有“小青龙”、“大青龙”还没有好的时候,就是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”,所以久咳不愈,小孩百日咳,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”就好了,因此“桂枝汤”证,本身又带有咳嗽的加“厚朴、杏仁”就好了。视频文字整理如下:喘跟咳嗽很接近,我们的治法一样。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,用的时机就是本身有桂枝汤症,还带点咳嗽。所以有人感冒:“我肌肉酸痛,发烧,咳嗽,”摸他脉是浮的,不是很紧,有一点汗,这还是桂枝汤症。可是前面桂枝汤症都没有讲到病人有咳嗽和喘,现在病人是桂枝汤证带有咳嗽和带有喘,就在桂枝汤里面加上厚朴和杏仁就可以了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(劈) 厚朴二两(炙,去皮) 杏仁五十枚(去皮尖)右七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厚朴跟白术完全不一样,两个都能够祛湿,厚朴祛湿和白术祛湿的差异在哪里?厚朴祛湿时能够去脾湿,等于进入脾脏帮脾脏搬家,把脾脏的湿搬到小肠里去,不管小承气、大承气,用到厚朴时,可以让小肠增润津液,小肠能增润液是因为厚朴把脾的湿移到小肠来。白术就不是,白术也是祛湿,却是去全身关节、肌肉里面的湿,中焦的湿它也去。所以白术用的时候用到茯苓,如果处方白术不用茯苓,湿不会完全的去掉。白术加上茯苓,湿就从小便解掉,这就是它的目的。所以当处方用到白术加上茯苓,就是希望这个湿从小便排掉。前面介绍到白术与炮附子用在一起干嘛?白术祛湿,炮附子把湿推到表面来,而不是从利尿解掉。因为脓疡(不管是乳房的硬块,或者是肌肉、骨头里面的化脓发炎),用炮附子把它推到表面上来。白术是祛湿,和白术跟茯苓用在一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,要给它区分一下。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,杏仁能够止咳祛痰,能够增润肺里面的津液。攻下“表未解”,为什么讲攻下?刚刚讲的因为有脾湿在里面,一攻下以后,小肠里面就太干燥了,就加厚朴下去把脾脏的湿补偿到小肠去。杏仁差不多四钱五钱都没有关系。看处方说明,也是七碗煮成三碗,一次吃一碗,“覆取微汗”。解表的时候我们用表剂、用发表的药时一定要“微似汗”,感觉到有汗:湿哒哒的,但是摸摸又没有汗,湿黏黏的,这种最好。【2.49】“太阳病”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。欲解外者,宜“桂枝汤”主之。这里又强调:“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主之。”张仲景一再给大家强调:当你有表症的时候一定要先解表、再去攻里,这是大原则。当然有原则就有例外——当有表症时,他大便已经五六天都没出来了,人都开始烦躁了,烦躁就要注意了!还有表症怎么办?当然表里双解了。我常常表里一次解掉,那是有必要,否则一定要先解表,绝对不可以不经解表就直接下(攻里容易下陷入胸)。后面会遇到表没有解,攻下的时候出现的症状,都会介绍得很清楚。【2.50】“太阳病”,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须当解外则愈,宜“桂枝汤”主之。给病人吃发汗的药,比如桂枝麻黄葛根汤,吃到发汗的药后再去攻下,按照原则也去做了,结果脉又浮起来,残余的病还在里面,没有完全好——脉浮就知道病还在外,要解除症状,还得用 “桂枝汤”,只要有桂枝汤症,都可以用桂枝汤。附倪师《注解伤寒论》中该条下的解释:如果刚开始“桂枝汤”,给病人发汗没有好,又误攻下,攻下了以后,病人脉还是浮的,代表“表证”还在,没有好。“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”病在表如果攻里,走错方向了,“今脉浮,故知在外,须当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主之”,所以“桂枝汤”非常的好用。【2.51】“太阳病”,脉浮紧,无汗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“麻黄汤”主之。服药已,微除,其人发烦,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“太阳病”,脉浮紧,无汗发热,身疼痛”,这是太阳伤寒、麻黄汤症。照理说六天就该好了,超过六天没好,八九天不解,应该是入里了(太阳病能够入里,不是入少阳就是入阳明)。结果这个病没有入里,八九天以后表症还在那里,虽然过了一“候”(六天)以后,表症还有就还喝麻黄汤。如果吃了麻黄汤后“微除,其人发烦”,只流了一点点汗,没有大汗出来,病人还烦躁,这时还有眼睛、头昏眩,严重的会有“衄”,就是流鼻血出来。“衄乃解”,为什么这样?“阳气重也”,阳气的关系。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小孩子身上,小孩子是纯阳之体,小孩子不是好动吗?他得到麻黄汤症,中医一看是太阳伤寒,一开个麻黄汤给他,吃完以后他流一点点汗,同时流鼻血出来。这种现象大部分我们看到的都在十四岁以下,二七一十四岁是一个天葵的时间,在十四岁以下都是纯阳之体。我们处方麻黄汤有时候不是得汗,《伤寒论》就是要得汗:张仲景说麻黄汤、汗剂吃了以后,病人流一点汗,后面病人是烦躁,烦躁以后流鼻血出来,这还是正常,不要担心他,因为小孩子是纯阳之体。我们过去有一句话:小孩子常常流鼻血的不会发高烧,小孩子常常流鼻血都很正常。身体很好的,阳气很旺的都常常流鼻血。所以如果病人打电话来:“医生,我家小孩子常常流鼻血,我要来挂号看病。”问他小孩子多大啦?“三岁。”“不要,挂啦。”电话给他挂掉,这是好医生。不好的医生:“来。”钱来了……对不对?从这个里面可以知道人体的状况很奥妙。人体的抵抗力很强,人体是圆形的,像太极图一样,一定是圆着走,不会是直线冲到底,身体也是这样的。小朋友在十四岁以后流鼻血的现象就少了,因为人开始长了,开始慢慢年纪大了,慢慢过渡到青年、壮年,到了老年更流不出来了,如果到了九十岁感冒还能流鼻血而汗解的话,那真是厉害了,天下无敌。当然,我们想办法做到这个,中医有很多延年益寿的方式。附倪师《注解伤寒论》中该条下的解释:太阳病,脉浮紧代表伤寒,无汗发热,身疼痛, 这就是太阳病的“麻黄汤证”,如果八九日后,表证还在,还是冷得要死,有必要发病人的汗,开“麻黄汤”给他吃了以后,微除,稍微除了一点。开“麻黄汤”给病人有两种情形,一种是医师的过失,一种是病人的过失,什么是医师的过失?前面讲了,方子的剂量很重要,是“麻黄汤证”,开“麻黄汤”让病人吃下去发汗了,如果开太轻了,发汗的力量不够,微除,就是一点点除掉了,还有症状在里面,这是一种情形。还有就是医生的剂量开得很足,病人喝得不够,只喝了第一碗,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,就是剂量吃得不够,造成病人发烦,目暝,突然感到情绪暴躁,头有点昏花,“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”有这种状况是病人本身体能很强,体能很强的人得到“麻黄汤证”,喝“麻黄汤”的剂量不够,但“麻黄汤”已经带动血的奔腾,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,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。血往上冲,冲到头部,结果昏弦,严重的血叛离经脉,造成流鼻血。汗和血是同源的,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药,一发汗烧就退烧了,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,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,所以小孩子发烧,流鼻血烧就退了。小孩子阳气很重,有时候感冒,流鼻血烧就退了。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了,表示病人已好了,再开“麻黄汤”就太过了。临床上有一个案例,两个木工兄弟,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,说已经中风一个礼拜,结果我一看,麻黄汤证,照样用麻黄汤,心想仲景必不我欺;为了小心,隔天打电话去求证,结果家人说,不在!原来是不在家里,出门去玩了;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?回答说只喝了一碗,药效就是这么快;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,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。虽然八九日不解,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,只要还是麻黄汤证,就用麻黄汤,这就是辨症论治。【2.52】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这条不是麻黄汤吗?如果流鼻血者,愈。所以流鼻血是正常,不要他当病再治。但如果是三四十岁的人,也没有“脉浮紧发热身无汗”,流鼻血就要治他,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病?怎么流鼻血流那么多。【2.53】二阳并病,“太阳”初得病时,发其汗。汗先出不澈,因转属“阳明”。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,若“太阳”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。如此可小发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鬰(yù古同“鬱)在表,当解之熏之。若发汗不澈,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,但坐,以汗出不澈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岀不澈,脉濇,故知也。这个“二阳并病”,是太阳跟阳明二阳并病。 刚开始在太阳得病的时候,我们看到:“啊~太阳症嘛。”发汗!桂枝、麻黄、葛根都会发汗嘛。发汗时,刚开始没有透发,因为你手软了——可能是你太太或者小孩子,手就比较软,开的剂量比较轻一点。其实不要这样开,剂量还是要开重,我一再跟诸位强调:因为你要把表病马上去掉,所以你宁可开重一点、一副药开多一点,一次煮完,后面两碗等着,先喝第一碗,没有好,隔三个小时再喝第二碗,迅捷地把病去掉,这是最好,张仲景认为这是最完美的治疗。如果你手软了,或者是你的药放在那里打翻了,第二碗第三碗没了,结果第一碗喝下去,汗没有头透发,“汗出不澈”,然后过了六天,结果转成阳明证。当你转到阳明证的时候,进入肠胃就影响到肠胃了,病人就会有下痢啊,或者是恶心啊呕吐啊便秘啊,都会有这种情形。但是这时候还是有微微的汗出,不恶寒,没有恶寒的现象。“太阳病症没有罢”:你发表没有透发,病进入阳明了,在这个阶段居然还有太阳证时,“太阳病证不罢”,病没有完全停掉,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攻下。因为阳明症常常会产生便秘的现象,为什么会这样子?因为当你用太阳病的处方,比如说桂枝汤,尤其是桂枝汤和葛根汤(麻黄汤还好),你开桂枝汤和葛根汤的时候,手软不敢开重剂,他汗没有发透彻的时候,桂枝汤或者葛根汤下去以后,肠胃的津液瞬间跑到皮肤表面。本来是要发汗出去的,结果发一点又没有透发,可是肠胃里面的津液又没了,肠胃的津液干掉后,大便就排不出来了。大便排不出来,这个时候不可以下!因为还有表停在那边。讲到这个地方,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,只要病人有表证在那边,就不可以攻下,就是怕表邪下陷。张仲景很好,经方在救逆的时候越简单越好,处方就一两味药,后面有很多救逆的药。在你违反了伤寒论的原则,表证还有,结果你攻下了,你要准备怎么应变。这里就是告诉你“不可下”,你要依照这个原则,不然,表邪还有就会下陷,下陷到身体里面:可能下陷到肺里面、下陷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,都不一定,所以下之后可能会有逆症的现象产生。像“太阳病证不罢”,我们可以小小地发汗一下。假设“面色缘缘赤色这,阳气怫鬰在表,当解之熏之。”因为你已经发过一次汗了,第二次就不要发那么多了,这时我们可以用比如蒸气浴、或者SPA等方式,古人可能就在炕旁边靠近点烤一下。过去是煮一些草药,像甘草啊或者煮一些辛夷啊,或者菖蒲啊,艾草啊,煮出来的汤热气很多,人就站在旁边熏一下、流一点汗就可以了。小小发汗就好了,不用大发汗。因为你前面发过了嘛,你又没有发透,找了麻烦。所以处方药就给他发透一点,不要留一点小尾巴在那边,熏很麻烦的。如果这个时候罔顾治病原则攻里的话,很快肠胃里面的津液就没有了,更是大便排不出来。这个时候更加不可以继续攻下,因为表邪还在,你继续攻下的话,表邪内陷,可能下陷到肺,或者下陷到三焦系统。后果严重。这种情况,不用发那么多汗,比如可以蒸汽浴,或者炕旁边烤一下,或者煮点艾草啊姜啊菖蒲啊甘草啊辛夷啊,有蒸汽嘛,蒸一蒸稍微再发点汗就好。因为你前面发过了嘛。所以倪师说一开始就下重手,发透。不要留一点小尾巴,很麻烦。“若发汗不澈,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,”有的时候在腹部,有的时候跑来跑去在四肢上面,按之又不可得,已经在移转。“但坐,以汗出不澈故也,”为什么会这样子?这个变证很多,你看这个病跑来跑去啊,有的跑到四肢上面,你问他痛在哪边?你压他痛还是没有,跑到别处去了,这种都是汗出没有透彻,再给他发汗就会好。如何知道他汗没有透发?“脉涩”!涩脉就是脉比较细比较微,就是涩脉。这个条辨就是要告诉诸位,既然你要用发表的药,一剂就让他发透,当然发透又不让他发太过。“老师我发太过了。”你旁边准备一些温粉嘛。其实你喝一碗下去应该不会发太过的,除非你喝第二碗第二碗已经发汗了,结果还是给他喝第三碗下去,才会有这种现象。所以这个条辨就是要知道:表证还在的时候,不管多久了,都可以吃发汗的药。过去的商人,比如他住在重庆,山城很冷,得到伤寒。得了伤寒,他的货还是要走啊,上船带着货走了三、五天到了奉节,结果他症还在,实在受不了了,全身痛啊,又发高烧啊,肌肉一痛变得好像被鞭子打一样,在奉节去找医生。经方家一看,麻黄汤让他吃下去,他又要赶路要做生意啊,坐着船继续走。走的路上,汗有发,可是他坐在船上面嘛,医生又没交代他不要发汗当风。他汗流了,结果风又吹到他,没有办法透发。到下一站是秭归,又找医生一看,糟糕!这个汗没有透发,脉是涩脉,还是有太阳症。就问他吃了什么药?了解情况后,他还要在船上啊,不能升火,那时候又没有SPA,怎么办?还是只有继续发汗,再开麻黄汤!同时当地有特产的水果,比如水梨啊或者什么水果,就让他吃增润津液的水果,吃水果水梨最好,色白入肺嘛,把津液补足,再开麻黄汤下去,这就是应变的方法。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死板板的骂病人:“你怎么搞的?为了救你,还要点火,还要给你做SPA,很麻烦。”所以当医生要因时因地制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